2019年,在國內國際多重變化的推動下,中國經濟新經濟發展邁進了歷史的拐點期。而在這一進程中,撬動中國政策、產業、市場等全要素發生轉型升級的關鍵象征,就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科創型企業成長壯大,成為了新經濟中新動能的核心推進器。
裝備制造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也是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期,各國搶占產業鏈、價值鏈市場的重點突破領域。因此,在報告中運用了單獨的章節對這一產業進行了量化研究與深度分析。
報告中指出,裝備制造產業是指生產制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先進工業設施設備的行業集合。其中高端裝備主要包括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的重點領域和方向,裝備制造業主要包括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五大細分領域。
從全球發展格局來看,在裝備制造領域,發達國家各有優勢。其中,美國目前在航空航天、衛星及應用裝備、軌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智能制造等領域均處于頂端地位;俄羅斯在航空和衛星等領域具有優勢;日本在精密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儀表等眾多領域保持國際領軍地位;韓國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領軍。近年來,這些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以技術優化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利用制造保持產業優勢,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搶占產業鏈市場地位。
盡管與擁有數百年工業化歷史的歐美發達地區相比,我國裝備制造領域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整體來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規模和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在裝備制造領域,總體上并不依賴于國外。
尤其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大型飛機、北斗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高鐵裝備、百萬千瓦級發電裝備、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裝備制造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如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自主設計和制造的“復興號”動車組運營時速達到350公里,Z高時速可達400公里;2019年中國首架大型雙發長航時CU42無人機成功首飛;我國D二代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二號01星成功發射;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創造了世界半潛式平臺之Z等。
整體而言,雖然近期中美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摩擦不斷增多,成為我國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重大不確定因素。但從長遠來看,隨著產業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及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我國裝備制造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